我院教师应邀出席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
2017年4月14-17日,外国语学院院长杨永和应邀赴成都参加“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来自全国1800多名高校外语教育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围绕“外语战略、国际人才、智慧教学”这一会议主题展开深入的交流探讨,凝聚智慧,共谋中国高等外语教育发展大计。
本届论坛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语教学研究分会、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英语教学研究分会协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中国外语测评中心、北京外研在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承办。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钟美荪教授为论坛致开幕辞。钟教授指出本届论坛将主题聚焦在“外语战略”、“国际人才”和“智慧教学”三大主题词上,体现了国家“走出去”战略背景下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也体现了“互联网+”时代对高等外语教育转型的呼唤。钟美荪教授表示本届论坛凝聚的智慧共识将对新时期我国高等外语教育发展产生前瞻性的指导意义。然后,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彭龙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曹德明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守仁教授、中国日报社周树春总编辑以及湖南师范大学校长蒋洪新教授进行了主旨报告。
“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在4月15日进入专题论坛环节。本届论坛共设10场专题论坛,76位专题论坛发言人聚焦大学英语分类目标与课程设置、英语类专业分层需求与特色培养、评价体系与人才培养、智慧教学与智能学习、教学设计与科研创新、国际人才培养之道、多语言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一带一路”与外语教学发展、青年教师专业提升与发展等主题,分享经验与见解。10场专题论坛气氛异常热烈,参会代表们聆听专家讲座,同时畅所欲言,碰撞智慧思维,共同交流、思考与探索。
“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在4月16日进入第二天的议程, 8位主旨报告专家从国家战略角度出发,提出充满前瞻性的新观点、新思路,与现场1800多名参会代表分享他们对中国高等外语教育现状与未来的深刻思考与开创性探索。
16日上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徐青森副司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仲伟合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郑树棠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吴旭东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金艳教授以及北京外国语大学韩宝成教授做主旨报告。
徐青森副司长:大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外语人才
徐青森副司长围绕“文化自信”、“扎实学识”、“创新精神”三个主题对如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做了阐释。他指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渴求越来越强烈,也对外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外语人才。徐青森副司长提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有三点最为重要:树立文化自信、具备扎实学识、拥有创新精神。他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高素质人才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前提是对自己的文化有着深刻领悟和坚定的自信。外语院校学生应该具备的首要素质就是文化自信。高素质复合型的外语人才需要能够自主探究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具备向世界自信地阐释中国文化的能力。随后,徐青森副司长提到,高素质复合型外语人才除了要习得扎实的知识技能之外,还要具备广博的知识结构、自觉的创新意识、良好的人文修养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而外语院校需要结合本校学科特色,为外语专业学生创办其他专业的特色课程,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徐青森副司长还指出,创新精神或创业能力对学生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外语院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要建立更加灵活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仲伟合教授:中国特色大国外语教育战略的思考
仲伟合教授指出世界大国外语战略虽各有千秋,但都坚持服务国家核心利益的理念,建立了国家主导的多部门协同联动管理机制,并且注重多语种教育。以此为借鉴,仲伟合教授重新审视了当前中国的外语教育战略。他分析到,随着中国国际地位提升,外语软实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传统的外语战略也显现出了许多漏洞:教育理念缺乏战略意识、机制缺乏协同创新、资源缺乏统筹配置、人才储备严重不足等。要解决以上问题,就要先对中国大国外语教育战略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仲伟合教授指出,首先要明确外语教育是要服务于国家战略、满足国家现实发展需要的;而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有效途径,中国外语教育战略应当体现新安全观,强调合作共赢,制定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战略。最后,仲伟合教授还分享了他针对当前外语教育战略的弊端提出的决策,他认为,要构建中国大国外语教育战略,宏观上需要着手顶层设计,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创新协同管理;微观上需要制定与国家高度相关的关键语言计划,优化资源配置,并打造国家语言教育服务研究平台,解决外语人才的结构性短缺问题。
郑树棠教授:外语教育政策和外语教学规划的探讨
郑树棠教授指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外语人才,更离不开国家外语教育政策和国家外语教育规划的制定,确立国家外语教育政策是必然的趋势。他谈到,中国在应对全球化的机遇中急需大量英语人才,而英语人才的培养更加需要符合我国外语教育现状的外语教育政策的指导。郑树棠教授在报告中强调,我国是一个人数众多的教育大国,也是一个外语学习者最多的国家,然而特别针对外语教育的国家政策与教学规划却还很薄弱。他提到,各地区外语教育发展不平衡和多样性是我国外语教育的基本现状,所以“一刀切”是否有效、无序盲目的、普及性的英语学习和测试是否有用亟待论证。最后郑树棠教授提到,我国的外语教育规划问题涉及方方面面,要考虑国家发展的利益和需要,要考虑培养精英的需要,也要考虑目前中国外语教育的现实情况。这些需要的实现和持续都要靠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周密的全国外语教育规划来指导,且既要考虑高考的公平性,又必须具备高效实施的可能性。
孙有中教授:跨文化思辨英语人文教育理念:基本原则、语言观与学习观
孙有中教授在主旨报告中阐释了“跨文化思辨英语人文教育论( Language and Intercultural Critical Thinking Integrated Liberal Education Approach )”的基本理念。他指出,解析“跨文化思辨英语人文教育论”的四个关键词是:语言能力、思辨能力、跨文化能力和人文素养。孙有中教授创新地提出了“跨文化思辨英语人文教育论”的三大基本理念。首先,他认为语言课程是英语人文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为英语人文教育做准备的课程。英语专业应该回归人文学科本位,致力于重点培养人文通识型或通用型英语人才,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兼顾国家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第二,语言能力是一种复合能力,包含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孙有中教授认为高级语言能力必然包含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而不是单纯的对技能的习得和对语篇的解读。语言能力、思辨能力与跨文化能力三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正确理解和运用三者的辩证关系,才能达到言之无误、言之有理、言之有礼的语言能力三境界。最后,孙有中教授强调语言学习的最有效途径是使用语言获取知识,通过语言与内容融合式学习,自然地习得使用第二语言的能力。
吴旭东教授:任务型教学法在外语课堂中的应用与实践
吴旭东教授在分享了他在编写《新交际英语 综合教程》过程中对于在外语课堂中采用任务型教学法进行的相关思考。吴旭东教授认为外语课堂教学存在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以及不同语言技能的训练被割裂、学习目标以获得语言知识为主,缺乏运用所学外语表达个人思想和感受的机会以及学习内容与学生兴趣无关,无法激起学生交际动机等不利因素。要克服这种不利因素,需要通过创造与现实生活中交际类似的场景,将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深入加工输入信息的基础上进行语言输出;此外,以话题或议题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分析和思考相关话题内容的过程中学习语言,并利用各种资源和手段来表达个人的所思所想所感;还应在调查学生需求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来选择教学内容;任务的设计与编排必须有利于激发学生进行交际互动的意愿。随后,吴旭东教授对“任务型”外语课堂任务设计概念的特征、形式、种类、功能和排序进行了阐释,并提出了在外语课堂实施任务型教学法对教师以及学生理念、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文秋芳教授:中国应用语言学理论国际化的标准——兼述“产出导向法”在国际化方面的努力
文秋芳教授首先对我国应用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简要回顾,并指出中国应用语言学理论的发展面临在国际学界“失声”、在理论体系中“缺位”、研究者本土仪式弱,成果创新性低以及发展水平与我国现有国际地位不相称等问题。随后,文秋芳教授分享了她对国内学者国际论文发表的创新性分析的结果,指出国内应用语言学学者目前在国际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在创新性上还比较低。从应用语言学的学科属性出发,文教授指出应用语言学的研究问题必须具有浓厚的本土色彩,能够为本国社会实践服务。我国应用语言学理论国际化应该遵循本土化、原创性的标准,具备国际可理解度。本土化是前提,原创性是基础,国际可理解度是关键,三方面互相联系,联动作用,缺一不可,只有同时满足以上条件,中国应用语言学理论的国际化才能被认可。最后,文秋芳教授从本土化、原创性以及国际可理解度三个方面展开,向与会代表介绍了“产出导向法”在国际化方面所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