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台上兢兢业业教书育人,讲台下尽心尽力做善事,大家都夸她是德识双馨的好人,她,就是49岁的外国语学院教师周育新。
幼时丧母,家境贫寒的周育新被好心的姑母收养,心存感恩的她决定用拳拳真情回馈社会:从参加工作起,周育新相继照顾了父亲、公公、婆婆、姑母、叔叔、伯母六位老人,这一坚持就是20多年。
她是一位平凡的教师,用一颗最朴素的心灵,最实际的行动,向大家传递爱的意义。
——编者按
站立于三尺讲台,她胸怀言传身教、立德树人的殷殷期待;流连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她继承并实践着孝道的真谛;她乐观面对点滴生活,无私奉献、真情付出,传递着一段感人的爱的佳话。
霸得蛮中蛮,方知学中乐
“就是感觉自己‘书没读够’,想再继续深造学习。”2006年,已经39岁的周育新怀揣着这样一个单纯的想法开始了人生的一段新征程——前往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攻读硕士学位。“这对于我个人而言,是一段重要的精神之旅。”这段时间,在良好的文化熏陶下,周育新保持着从中学时代就有的对散文、诗歌的浓厚兴趣,开始了自己的精神积累。大量地阅读经典书籍,汲取丰富的文学营养,“就像重新找到了开启人生的一个开关,我也在这一过程中享受到了经典阅读带给我的快乐”。这个喜欢阅读的良好习惯一直伴随至今,年近半百的她现在每天都要抽时间阅读并写读书笔记。
不仅自己乐学,周育新老师还希望能把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给他人。她喜欢在朋友圈、QQ空间发送自己写的文章,及时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收获和快乐。“看到一本好书,我喜欢分享,对生活的美好感悟,我也喜欢分享。”
而在教学生涯里,周育新一直躬行着“活到老,学到老”这一名言。“多读书,读好书,内心精神才富足。”她不仅自己努力坚持学习,还将学习方法,学习精神倾囊相授给学生。“一个好老师,不应抱怨学生懒惰,而应言传身教,让学生有道可信,有行可效,从而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言传身教,周育新经常鼓励学生:“我一个行将退休的老师还在坚持学习,同学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热爱学习呢?”
在教学的日子里,周育新尽可能地带领学生多读书,与他们分享交流读书体会,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和写作的好处。“写作能力是学生不可或缺的能力,而阅读直接影响写作能力。”周育新说到。她利用一切课余时间阅读莎士比亚的剧本,英文小说,诗歌,观看英文电影、收集名人演讲,积极参加学校工会的读书活动,并在平时的讲课中随时穿插她读到的美文和诗歌,最大程度地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周老师给我们推荐过很多有意思的书,像《理智与情感》、《警察与赞美诗》……那些书大多很有深意,也很适合我们学生阅读学习,每读一本,收获都颇多。”她的学生桂柯欣说:“每读完一本好书,周老师还会与我们分享。慢慢地,我们也变得喜欢看书了。”周育新还经常告诉同学们:“好的书籍是最好的精神食粮。不汲取精神食粮,如何将人生过得更充实、精彩呢?”
周育新的同事兼挚友李娟称赞到:“人到了五十岁还有一种冲劲去学习新的知识,这是很多人都难以做到的。周老师活到老,学到老,永不放弃的学习精神,特别值得所有老师学习。”
耐得烦中烦,唯尽心中意
在教学工作上,周育新尽职尽责,一直是教研室里担任教学任务最多的老师之一。“对教研工作安排她都无条件接受,也从不抱怨。”李娟老师说到,“每年别人不愿意上的、不想上的、上不了的课,她都愿意去。她还是教学教研室里第一个寻找有声新闻播报视频的老师,并且坚持每天给学生讲解,对学生的指导极其耐心,日常教学、课外辅导都做得非常细致。”
回忆周育新老师收集的有声新闻播报视频,经济学1601班刘颖说:“周老师寒暑假都会给我们搜集新闻,整理成文档后再发给我们收听背诵。”周老师的尽职尽责,和蔼可亲的态度得到了同学们的尊敬和爱戴。自动化班级1601班、1602班的彭鑫、杨仕杰等几个大男孩在谈起周老师时,也是对周老师满满的喜爱和敬重:“周老师燃起了我们对英语的兴趣。”“她和我们相处都十分亲切。”“她全身上下都充满了正能量,我们很受感染。”
周育新老师不光将学生的学习视作自己的职责,还像一位善解人意、温柔耐心的母亲一样给予学生无私的爱。因而许多学生尊称她为老师,也将她当作朋友,更亲切地唤她为“周妈妈”。
周育新老师班上曾有个女生的母亲不幸遭遇意外去世了,家庭经历如此大的变故,女孩青春的天空仿佛一下子灰暗下来。为了让她走出悲伤和痛苦,周老师以自身幼年坎坷的经历鼓励她坚强乐观地面对人生。温柔的开导和耐心的陪伴宛如雪中送炭,给予了女孩巨大的温暖,使她将思念与悲痛化为奋斗的力量。后来这名女生通过努力考取了研究生,和她亲爱的周老师一样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
周育新老师班上还曾经有过一名因为沉迷网络游戏时常缺课旷课的男生,周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鼓励和引导他走出网络游戏,周老师提醒他,盯着他,和他立下军令状,“如果你通过自主学习卷面成绩拿不到85分以上,那就必须好好上课,逼自己走出网游的陷阱。”后来该男生通过努力,四、六级和考研都圆满通过。每每回忆起周老师,他都十分感谢老师及时将他拉回人生的正轨。
吃得苦中苦,仍怀感恩情
乐观坚强的周育新早年成长经历坎坷,7个月大时母亲便去世,由父亲一人养育兄弟姐妹几人,生活只能勉强得以维持。“吃百家饭,穿百家衣”成了她幼年时的常态。10岁那年,周育新被姑姑接回家收养,期间,姑姑承担了她所有的学习和生活费用,直到她考上大学。提到姑姑,周老师不禁红了眼眶:“姑姑不是我的母亲却胜似我的母亲,是她用她的爱将我抚养成人。”
周育新老师一直认为姑姑养大自己很不容易,心存感恩的她决定用拳拳真情反哺姑姑的养育之恩,每逢周末、节假日去探望姑姑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2016年11月,88岁患有尿毒症的姑姑生活难以自理,而姑姑的儿女工作繁忙,周育新和丈夫便主动把姑姑接到家中照顾,视作自己的母亲一样侍候和陪伴。谈到妻子和姑姑之间的情感,周育新的丈夫曾强说到:“姑姑来到家里后,妻子对姑姑的照顾事无巨细,洗澡、求医问药都亲力亲为,姑姑就是她声声唤着的娘亲。”
无论多忙,每天都会陪姑姑聊聊天;周末为姑姑做她爱吃的红烧肉,炸花生米,变着花样为姑姑做菜;为了给姑姑解闷,每天在她床前读一段文章;为了防止姑姑服药出现差错,把服药情况详细记录;姑姑每三天要注射促红细胞生长素,由于冬天天气寒冷,姑姑下楼不便,周育新便自己学会了注射,解除了姑姑去诊所的困难;天气晴好时,她与保姆一道用轮椅推着姑姑到学校散步、走访老同学、逛公园……“对于老人而言,最重要的可能不是物质上的满足,而是晚辈对她心灵上的体贴。姑姑来家的头四个月,周育新仅外出一次,其细心和耐心的程度让人十分动容。我们从周育新老师的几十篇照顾姑姑的孝行日记读出人世间最温暖的情意。“每次回家都要在妈的房间道安,偶有一次以为老人家睡了直接进了厨房,妈便以为我还没有回来……每天跟妈贴贴脸已成了这半年来的习惯,似撒娇似问候,没料到,母女间这不经意的亲昵让妈也离不了啦。”像这样的细节,周老师细细体会,变成随时可以翻看的记录,检视着自己照顾姑姑的细节,也是传递一份良好的家风。古语云:“久病床前无孝子”,周老师却将其演绎成了“久病床前见真心,点滴恩情千倍报”的感人故事。
对公公、婆婆的照顾,周育新老师同样是无微不至的。在学校的一次征文比赛中,她写的《我的婆婆》刊发在校报上,文章中她和婆婆之间的真情互动感动了无数读者。她还曾把94岁的伯母接到家中照顾。2010年底,叔叔在湘雅医院做前列腺切除手术,她在医院日夜守护,倾心照顾,既筹钱又出力,直到叔叔病情稳定。
周老师的善举不仅得了丈夫精神上的默默支持,也得到了丈夫行动上的无私陪伴。“方便别人就是方便自己”一直是夫妇俩的口头禅,周育新和丈夫的孝顺善良也成为亲朋好友的美谈,他们热心公益、帮助邻里、不以善小而不为的点滴善举更是受到小区居民的普遍赞扬。
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可周育新认为自己做的事情都很普通,她说,“我永远都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好,哪怕一丁点的帮助,一口食物都值得我去感恩,回报。”幼年承滴水之恩,如今涌泉相报,是周老师坚持尽孝的信念。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周老师家总是不乏有长辈和晚辈同住。家里欢声笑语,婆媳如母女,侄辈若己子,姑母胜生母,邻友似亲人。结婚二十多年,她与丈夫相敬如宾、患难与共,携手谱写了一首忠孝两全的赞歌。
2017年3月,周育新的家庭被湘潭市教育工会评为“五好文明家庭。”正如李娟老师所说,“周育新老师‘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就是这样一句充满湖南味道的评价,将周育新老师在教学、工作和生活上的表现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在家,周育新老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在学校,她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作为老师,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周育新老师都心怀大爱、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诗书立业,孝悌做人”的中华美德。
信息来源:学通社 作者:唐春丽、曾筱雨 宣传部 刘盈盈 摄影:张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