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载春秋,三尺讲台,一支粉笔书写育人华章。当我站在从教三十年的节点回望,那些与青春同行的日子如电影般在脑海流转——从初登讲台的忐忑,到如今课堂上的从容;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到教学相长的引路人;从专注教学的教师,到统筹管理的教育者。这一路,是见证英语教育变革的三十年,更是与无数鲜活灵魂共赴知识星海的三十年。
以学生为舟,共渡语言之海
初入湖工英语系任教时,那一双双渴望用英语探索世界的眼睛,至今仍烙印在我的记忆中。三十年教学历程中,我逐渐从知识的传授者蜕变为学习的引导者,见证了大学英语教学从“工具性”到“人文性”再到“学术性”的螺旋式上升。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媒介,更是思维的载体、文化的桥梁,而教育的真谛在于点燃每个学生心中的火种,让他们在语言的海洋中扬帆远航。
从教授基础词汇到解析英美文化,从“填鸭式”教学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革命,我逐渐领悟:语言不仅是工具,更是思维的载体。记得有一年冬天,我在课上组织了一场特别的“诗歌围炉会”。学生们带着自己翻译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围坐在教室里,窗外飘着初雪。一位平时沉默寡言的男生用方言吟诵了《Sonnet 18》的创意译本,引得满堂喝彩。在数字化教学改革中,我尝试将英语学习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英语电影配音”,让机械专业的学生用英语解说发动机原理;通过“旅游直播间”,由旅游专业的学生用英语推介自己的家乡。这些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语言的生命力在于运用,而教育的智慧在于创造真实的应用场景。这种浸润式的学习体验,往往比单纯的语法讲解更能激发学生的语言感知力。
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语言学习中遇见更好的自己。正如我在教学笔记中写下的:教师要做的是在学生心中播下一粒种子,然后静待花开。在未来的教学中,我愿继续以学生为舟,与他们一起在浩瀚的语言海洋中探索未知,收获成长。因为我知道,当教师与学生共同投入对知识的追求时,教育的奇迹就会悄然发生。
2025年与毕业16年学生合影
以创新为帆,破浪时代之潮
三十年间,科技浪潮席卷教育领域。从黑板粉笔到虚拟现实,从标准化测试到个性化学习,我亲历了大学英语教学从“教语言”到“用语言学”的转型。在管理岗位推动多媒体资源融合与分层教学,让英语课堂成为思维实验室。面对全球化与人工智能的挑战,我深感教师需如哈默所说,“减少讲授时间”却“增加引导深度”,在传统与变革的平衡中培育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与批判性思维。
面对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我曾尝试在英语课堂推行“动态分层”策略: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设计“经典聆听+美文仿写”任务;对高阶学习者,则引入“学术沙龙”和“国际会议模拟”,要求他们用英语综述前沿论文或辩论学科议题。例如,在讨论“人工智能伦理”时,管理学专业的学生从数据隐私权切入,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则聚焦算法偏见,不同视角的碰撞让语言学习升华为思辨能力的锤炼。2018年,在学校的指导下学院推行分级分层教学改革,作为教研室主任的我,带领着团队不断学习改进教学方法,优化分级分层改革方案,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把机械专业的四级过级率提高了整整十个百分点。
在数字化教育浪潮中,我始终保持着年轻时的求知欲。记得第一次接触虚拟现实教学设备时,那些复杂的操作界面让我这个“数字时代的后来者”手足无措。但我没有退缩,向00后的年轻教师们虚心请教。看着他娴熟地操作控制器,在虚拟空间中自如地创建教学场景,我既惊叹又羡慕。回到家后,我像个刚入学的新生一样,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练习操作。有时一个简单的场景搭建就要重复操作十几次,周末基本上都是在电脑上度过的。老伴心疼地劝我:“这把年纪了,何必这么拼?”我笑着回答:“如果连我们当老师的都不愿学习新事物,还怎么要求学生跟上时代?”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个月的刻苦练习,我终于能够独立完成基本的VR教学场景设计。当我第一次在虚拟课堂里流畅地带领学生“游览”大英博物馆时,看到学生们惊喜的表情,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了欣慰。成功申报研究生学院首次推出“AI+课程改革”项目再一次检验了学习效果。
这些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者的求知欲不该因年龄而褪色,对新技术的学习也不该因困难而止步。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唯有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才能让教育的薪火代代相传。每当看到镜中自己花白的头发与手中崭新的智能设备形成的反差,我都会会心一笑——这或许就是教育工作者最美的模样:岁月可以改变容颜,但永远无法磨灭那颗求知若渴的初心。
以初心为灯,照亮前行之路
“随着时代发展,新的挑战接踵而至。2025年研究生学院首次推出“AI+课程改革”项目时,我连续两周熬夜修改申报书。同事们劝我“差不多就行了”,但我坚持反复推敲每一个细节:从技术参数到教学评估,从理论框架到实践方案。最终项目获批时,项目组成员感慨道:“您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学术态度。”这种对完美的追求源于我的导师——那位会在学生论文上批注二十余次的严师。如今,我也把这种精神传递给了青年教师们。在“传帮带”项目中,我要求每位徒弟的教案必须经过三次修改:从教学目标设定到课堂活动设计,从板书规划到课后反思。
“教师要成为行走的学术标杆”——这是我常对青年教师说的话。我不仅关注教学技能的提升,更注重师德的培育。记得指导青年教师鲜鶱准备课程思政教学比赛时,我陪她反复打磨教案到凌晨,搜索相关资料供她参考。当她最终获得一等奖时,她红着眼眶说:“您教会我的不仅是教学技巧,更是如何做一名真正的教师。”这种传承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双向的成长。在指导青年教师开展科研时,他们的新锐视角常常给我启发,我们共同完成多篇教学论文。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份无私奉献的教育初心,在一代代教师间接力传递。
站在从教三十年的节点回望,那些熬夜备课的夜晚、那些反复修改的教案、那些与学生促膝长谈的时光,都化作生命中最珍贵的印记。教育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赛,而初心就是那永不熄灭的接力棒。如今,看着青年教师们继续奔跑的身影,我知道,这盏初心之灯,必将照亮更多教育者的前行之路。
窗外,盛夏的阳光正掠过我执教的《大学英语》教材,扉页题记依稀可见:“教育者的幸福,在于让每个字母都承载民族的重量。”三十年沉淀,最珍贵的并非荣誉,而是那些镌刻在时光里的温情瞬间:教师节的一束鲜花,毕业多年的学生一句“您改变了我的轨迹”,团队协作中年轻教师眼中的光芒……它们让我懂得,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永恒对话。而今,虽鬓角微霜,仍愿做那盏不灭的灯,以语言为桥,继续在杏坛耕耘——因为讲台下永远有青春正好的脸庞,而他们的未来,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守护。
(审核:陈亚琼 王家义 张琼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