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 止于至善
WELCOME
当前位置: 首页>>榜样之光>>正文
榜样之光

榜样之光. 教师篇 【从教三十年优秀教师系列】夏艳萍:聚光之旅

作者:夏艳萍 发布时间:2025/09/09 14:34:29  来源:

秋至日,夜微凉了。白日里的炎热、躁动、繁杂都在这夜色中安静了下来。同事燕子发来消息,说学院“榜样之光 教师篇”栏目推荐我们这些荣获“从教三十年奉献奖”的老师们的先进事迹。有点突然,更多的是感动,数字“三十”着实触动了我内心那片柔软的地方。毕竟年过半百了,在这片校园里春花秋月了三十几载,也可以做个小小的总结,回应那年24岁的我拎着个皮箱来到下摄司就开启的从教之旅。

 点点荧光,自我成长

九十年代的湘潭下摄司是个繁华的充满了人间烟火气的地方。但闹中取静的正是一方我热爱的校园,当年的湘潭机电高等专科学校,现在的书院路校区。那里的梧桐树高大挺拔,那里的红砖房低调温暖。而在那里生活着的前辈和同辈老师们更是牵引、扶持和托举着当年那个刚从大学毕业什么都不懂的青春少女一步步坚定地成长。为了站稳讲台,学校在九十年代就实施了“老带新”措施,我的指导老师是杨老师,也是当年的基础课部少有的儒雅风趣男性外语教授。他和蔼可亲,视学生如同己出,上课轻松幽默,没有端架子和刻板的印象。这些特征都给了我良好的启迪和引导,让我在这接下来的三十多年的教书生涯中也秉承了这种轻松亲切具有亲和力的台风。还有当时我们的教研室主任刘老师,她特别认真负责,指导学生考试很有一套,她敏于新事务,快于行动。后来她和全家一起调动到江浙的一所大学任教。临走前,她把她的一本备课笔记本留给了我,我视如珍宝,一直珍藏至今。从我拍的照片中,大家可以看到她在每一页都留了很大的一栏空白做补充和课后反思用。她的备课本像一面醒目的旗帜,时时提醒我“做老师的初心”,也让我养成了手写讲义与教案的习惯。没想到这份坚持后来成了意外之喜:在一次职称评审中,这些字迹工整、标注细致的讲义,成了我脱颖而出的加分项

当时的基础课部还有物理数学语文等各专业方向的老师,不同专业老师们的知识面不一样,思维模式也各有千秋。集体活动时,不仅有能说会道的,也有会弹会跳的,大家一起说说笑笑,不仅放松了心情,也互相拓宽了眼界,他们教会我跳出语言圈子去研究世界,用逻辑去发展理论,用兴趣去影响生活。这也是这么多年来,我虽然一直在校园里生活,在三点一线的活动场所里,我却觉得生活简约却不简单。我很庆幸在刚踏入工作岗位的时候就接触到了这么多带着光和热的前辈们,借着他们的光,我也努力追光。这点点荧光,引领着我一步步站稳讲台,一步步适应变化,一步步成长。

 微微烛光,成就学生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么多年过去了,从用粉笔到用电脑到用AI,教师的形象更新迭代,但师者的职责应该还是一样吧?我的手头有好几本学生送的相册。是他们记录了一个站在讲台上并不自知的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次微笑,每一种互动。但我知道,我就是那个青春年少时的学生的最亲近的陪伴,润物无声也好,春风化雨也好。九十年代末英语专业的潘同学酷爱运动,喜欢远足和跑步,但偶然一次,我发现他穿的鞋是一双破出洞的解放鞋,然后在一次户外,他不小心受伤了,我赶紧去医院,我知道此刻的他迫切需要经济上的援助。还有一次,独自一人远在美洲游学的李同学的朋友圈显示他有点心情郁闷,特别不开心。平常最多只是简单问候一下的我赶紧算好时间和他微信聊天,一聊就是半个多小时。后来,他回国回母校讲座,还特意去我班上听课,说起这次聊天对他有多么多么的重要,如何如何改变了他的心态,唤起了他的自信和勇气。

何其有幸,生而为师!记忆的闸门突然打开了,从教三十多年,我的教学版图横跨英语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与公共英语课,从大一新生的 “大学英语” 到高年级的“英语教学法”,从面向非英语专业的“科技英语阅读”到针对拔尖学生的“英语高级写作”,我在专业教研室和公外教研室都过,也担任过几届班主任。每一届学生有每一届的特征,每一届学生有每一届的时代担当和使命。曾经的学生现在很多都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和领域翘楚。当他们重返母校给学弟学妹们传经送宝时,或者是当他们有班级聚会时,当他们轻轻地提起英语老师夏老师的名字,当他们客气地回忆起课堂上那些细节和有趣的笑话或笑梗时,我心里的骄傲与满足,便会满得快要溢出来。当年的专科课代表刘女士,现在在美国的大学任教,用流利的英语讲授机械专业知识;当年参加英语演讲比赛的学生,至今还记得我们一起打磨演讲稿的日子 —— 从发音语调的纠正,到肢体语言的设计;从赛场礼仪的讲解,到临场应变的模拟,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推敲。而最让我动容的,不是他们后来拿了多少奖项,而是他们说:“那些反复打磨的日子,让我们学会了自信,也敢突破自己了。”

原来,即便自己燃起的是微微的烛光没有耀眼的光芒,没有迷人的光环,但那些看到烛光的人总会感受到一些温暖,一些明亮。

 不灭炬光,坚守热爱

回首三十多年始终站在教学一线的路,我特别深刻地理解那句“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是一颗心灵撼动另一颗心灵”的箴言。尤其是在当下AI赋能的年代,师生之间的互动和连接的方式有很大的改变,知识的传授和接纳也非常丰富,“教师”可能不再是一个名词,而可能是一个虚词,一个动词。但“教师” 二字的重量还是会铺撒在每一堂精心设计的课、每一次耐心的辅导、每一篇扎根教学的论文中。我或许会想起 1995 年刚站上讲台时的自己 —— 扎着马尾,手里攥着教案,心里揣着 “教书育人” 的简单梦想。三十年后的今天,这份梦想不仅没有褪色,反而在一次次与学生的相遇、一次次对教学的琢磨中,一次次与科研的摩擦里,因岁月的沉淀更加坚定。这就是我的漫漫修行路, —— 从逐光的人,到成为光的人,初心未改,热爱不灭。

 

(审核:陈亚琼 王家义 张琼燕)

 

关闭